「親人過世」也要發文的人,都是什麼心理?根本摸不透!


毫無疑問,對他們而言,朋友圈成了一個釋放情緒的場所,成了一種被理解的途徑。

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人選擇在社交平台分享親人逝世的消息。

有些人透過社群貼文、幫助自己從失落中恢復,並非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接受親人離世。

Advertisements

在親人剛去世的時刻,他們可能表現得非常平靜、無淚無感,這讓外人誤解他們冷漠無情,其實他們尚未真正接受這一現實。


Advertisements

心理學家費斯丁格(Festinger)提出,當個體的行動和思想不一致,就會產生認知失調,這種狀態會使人感到不安。

但行為一旦完成,為了緩解內心的不適,他們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是在偶然的日常瞬間,像是看到洗衣機遺留的衣物、或者發現逝者用過的物品,才會突然情緒崩潰。

如同常言所述,死亡不是終結,被遺忘才是。

在逝者離開的那一刻,我們未曾表露的悲傷和痛苦,往往源於對現實的抗拒和逃避。


對於發朋友圈的人而言,這樣的行為可能代表著一種新的開始顯示他們已經完全接受了這現實。

情感隔離是鮑文(Bowen)家庭治療理論(Feamily Therapy)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指在家庭系統中,經歷重大打擊或強烈情感衝突,個體會啟動大腦的自動隔離機制,保護自己不受過度的情緒影響,這種隔離機制是人的自然保護反應。


在有些人看來,分享親人去世的消息、可能顯得不尊重逝者,但對發文者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是他們面對現實、開始治癒的方式。

那些分享親人逝世消息的人,並不一定都是想要獲得他人同情或關注,我們也無需對此過於嚴苛。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