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致癌黑名單」!這4類肥皂「長期用恐致癌」:須格外警惕
當你悠然走進超市的洗護用品區,那擺放得滿滿當當的肥皂貨架,瞬間映入眼簾,就像一個色彩斑斕的小世界,讓人目不暇接。各種各樣的品牌,奇形怪狀的造型,還有那散發著不同香味的肥皂,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貨架上,好似一群等待檢閱的士兵,個個都鉚足了勁,試圖吸引顧客的目光,熱情地呼喊著:「選我,選我!」
在挑選肥皂時,不少人就像被施了神秘魔法,完全被那迷人的香味和精美的包裝迷得暈頭轉向。他們在貨架前慢悠悠地踱步,眼神在一塊塊肥皂間來回穿梭,最後往往僅憑這兩個表面因素,便匆匆做出了選擇。在日常生活裡,肥皂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很多人對肥皂那可是喜愛有加,甚至有人用同一塊肥皂洗臉、洗澡、洗手,覺得這樣既方便又能節省開支,一舉兩得。然而,大家或許不知道,肥皂背後隱藏的門道,遠比我們想象中複雜得多。
近些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有關肥皂成分以及致癌風險的研究數據漸漸出現在大眾視野。雖說截至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明確將某類肥皂判定為致癌物,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一些肥皂中的關鍵成分,早已被眾多權威機構列入潛在風險的名單裡。今天,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這四類需要格外警惕的肥皂。
含三氯生的肥皂:抗菌功效下的 「暗箭」
在過去,三氯生(Triclosan)在肥皂裡極為常見,尤其是那些打著 「抗菌」「抑菌」 旗號的肥皂,幾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殺菌效果好,那肯定是多多益善。但現實卻並非如此簡單。早在 2016 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就鄭重發布禁令,明確禁止在洗手液、沐浴液這類產品中使用三氯生。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原來,經過研究發現,缺乏足夠長期的研究數據來證實三氯生對人體的安全性。不僅如此,在動物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三氯生會像個調皮的搗蛋鬼,干擾內分泌系統,嚴重破壞甲狀腺功能。更可怕的是,它還和某些類型的乳腺癌細胞增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開展過一項研究,在小鼠模型中模擬了三氯生長時間暴露的環境。實驗結果著實令人擔憂,小鼠的肝臟組織氧化損傷明顯加重,細胞再生能力也大幅下降,最終甚至誘導出了類似肝癌前期的病變。研究還指出,三氯生被皮膚吸收后,會悄無聲息地在體內慢慢積累。而肝臟和腎臟作為人體主要的代謝和排泄器官,長期處於低劑量暴露狀態下,也面臨著潛在的風險。
2021 年,消費者協會對市面上 20 種洗護類肥皂進行了成分抽檢。檢測結果顯示,有 3 種樣品明確標明含有三氯生,還有 1 種樣品雖然包裝上沒有標註,但檢測時卻發現了痕量殘留。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根本沒辦法僅憑肉眼識別肥皂裡是否含有三氯生。這就充分凸顯出加強對成分標籤監管和解讀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產品的宣傳來判斷其安全性。
香精含量高且來源不明的肥皂:香味背後的 「陷阱」
在超市的肥皂貨架上,有一種香味型肥皂格外顯眼,數量眾多,尤其是那些價格較為親民的產品。它們色彩絢麗奪目,香味濃郁得彷彿要將整個空間填滿,玫瑰香、牛奶香、檸檬清新味等,各種香味應有盡有,就像一個小型的香水專櫃。然而,當你仔細查看成分表時,往往只能看到簡單的 「香精」 二字,至於這些香精到底是由哪些香料組成的,卻無從得知。
實際上,許多香料都是人工合成的,像苯甲醛、苯乙醇、香蘭素等衍生物都在其中。雖說單次使用這些香料對皮膚的影響可能微不足道,但要是高頻率使用,部分人就會出現過敏反應。皮膚屏障會在不知不覺中遭到破壞,角質層也會逐漸變薄。長期處於這種刺激狀態下,皮膚細胞發生突變的風險便會增加。特別是某些合成香料中含有的鄰苯二甲酸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 「內分泌干擾物質」。這種物質能夠通過皮膚、呼吸道或者消化道進入人體,對生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有研究在母體的羊水和乳汁中檢測出了痕量的鄰苯二甲酸酯,這表明這類物質具有一定的生物蓄積性。雖說通過肥皂香味長期吸收的劑量相對較小,但對於孕婦、兒童等敏感人群而言,其中潛藏的風險可不容小覷。
含人工染料的鮮艷肥皂:美麗外表下的 「危機」
在市場上,有許多肥皂看起來十分誘人,比如那些所謂的 「水果香皂」「花瓣手工皂」,它們外表五彩斑斕,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要伸手把玩。可實際上,這些漂亮的顏色都是人工染料調配出來的。在部分劣質產品中,可能會添加偶氮染料,這類物質分解后,有可能釋放出芳香胺。而某些芳香胺,已經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 2B 類致癌物,也就是對人類可能致癌。
在皮膚完好無損時,人體對這類物質的吸收量或許不高。但要是皮膚出現破損、患有濕疹,或者角質層功能下降,皮膚的滲透性就會大大增強。2020 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一批彩色手工香皂進行了抽檢,結果發現有 2 個樣品檢測出了禁用偶氮染料殘留。其實,這個問題在行業內並不是什麼秘密,只是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一塊香皂的顏色是如何產生的。廠家在標註成分時,往往不會詳細說明使用了哪種染料,只是籠統地寫 「色素」 或者 「CI 編號」,消費者即便看到這些標註,也難以知曉實際成分。
鹼性強且未調節 pH 值的肥皂:清潔力背後的 「傷害」
在不少宣稱 「去油強」「潔凈力高」 的肥皂品牌中,常常能見到鹼性強且未調節 pH 值的肥皂。這類肥皂用於洗衣洗碗或許還能發揮出不錯的功效,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卻將其用於洗臉洗澡。這類強鹼性肥皂的 pH 值通常在 9 以上,對皮膚的角質層具有很強的破壞性。長期使用,會導致皮脂膜受損,皮膚的水分大量流失,進而出現乾燥、脫皮、敏感等問題。對於本身就有皮膚病史,或者皮膚屏障較為脆弱的人來說,這類肥皂簡直就是慢性刺激源,會讓皮膚長期處於炎症微環境之中。
醫學研究早已發現,皮膚長期處於炎癥狀態,與某些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發生存在關聯。雖說不能絕對地說使用這類肥皂就一定會患上癌症,但讓皮膚長期處於炎癥狀態,無疑為細胞變異創造了條件。在《皮膚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綜述中提到,強鹼性洗滌產品是導致皮膚 pH 失衡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特別是洗手過於頻繁、洗澡時間過長,都會使皮膚原本維持在 4.5 - 5.5 之間的弱酸性狀態被徹底打破。
不少老年人習慣用一塊肥皂從頭到腳清洗,他們的皮膚本身就比較薄,再使用這種鹼性肥皂,時間一長,就會感覺皮膚又癢又干,反覆抓撓之後,皮膚會變厚、發紅,甚至顏色加深,最終可能形成慢性皮膚病灶。廣東皮膚病防治研究所的門診數據顯示,在 65 歲以上因皮膚乾裂、瘙癢前來就診的患者中,超過 60% 的人都有使用強鹼性肥皂洗澡的習慣。
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僅僅在於肥皂成分本身,更在於消費者根本無法識別其中的風險。很多肥皂的包裝根本不標註完整的成分,有的只列出幾個 「主要成分」,有的甚至只是簡單地寫上 「表面活性劑、香精、色素」,連具體的化學名稱都沒有。普通消費者又不懂得如何查看成分表,往往只關注味道和清潔力,一旦形成使用習慣,可能幾十年都不會改變。這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地方。
有的人或許會問,那到底有沒有完全安全的肥皂呢?這個問題很難一概而論。即便是成分安全的皂基產品,如果使用方法不當、使用頻率過高,或者不適合自身的膚質,同樣可能引發問題。不同的皮膚類型,適用的清潔強度也有所不同。嬰兒、孕婦、老人以及皮膚病患者,都不適合使用香味濃烈、泡沫豐富、鹼性強的肥皂。如今市面上一些號稱 「中性肥皂」 或者 「嬰兒皂」 的產品,實際上成分並不溫和,只不過是打著營銷的旗號罷了。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並非要完全摒棄肥皂,而是要讓日化產品的成分更加透明化,標籤更加標準化,同時普及消費者識別成分的能力。監管機制也不能僅僅關注藥品和食品,對於日用化學品的成分審批和風險提示,同樣需要有科學依據,並制定分級策略。只有當 「使用肥皂」 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也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才能讓日常的清潔行為真正回歸健康 。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